第1042章 “巴哈杜兰”-《法兰西1794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每当夜幕深沉,华灯初上之时,悠扬婉转的音乐缓缓响起,舞娘们便会随之翩翩起舞。那灵动婀娜的身姿,在灯光下摇曳生姿,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,一招一式、一颦一笑,都仿佛带着神秘的魔力,总能让历经战场厮杀、身心俱疲的拉萨勒将军,忘却所有疲惫与烦恼,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美妙世界里。

      破晓时分,德黑兰还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,寒意仍在空气中弥漫。这位法国将军已经从那温柔乡中抽身而出,推开那扇雕刻着精美花纹的木门。

      拉萨勒微微眯起双眼,将绣着金线的丝绸披风潇洒地甩上肩头,大步迈向等候在门外的马车。

      车夫见将军走来,熟练地扬起皮鞭,“啪”的一声脆响,打破了清晨的寂静,马车随即向着德黑兰郊外疾驰而去。在那里,有他倾尽心血督训的“巴哈杜兰”欧洲营,正等待着新一天严苛训练的开始。

      “巴哈杜兰”,在波斯语里意为“英雄、伟大战士”,这一称谓背后,隐藏着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小故事。

      两年前,法国与波斯因共同对抗俄罗斯这一利益诉求,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
      拉萨勒作为法国-军事代表团副团长兼战术教官,肩负着特殊使命来到德黑兰。他知道波斯与俄国之间的战争已如箭在弦,一触即发。

      随后,他与波斯储君阿巴斯�9�9米尔扎,即阿巴斯亲王的密谈中,拉萨勒言辞诚恳且充满激情:“殿下,如今的俄罗斯野心膨胀,已然成为我们两国的心腹大患。若想在未来的战争中抢占先机,波斯军队必须深入了解俄国-军队的训练方法与作战模式。唯有做到知己知彼,方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。”

      阿巴斯亲王被这番话语深深触动,心中那关于军事变革的种子,也在此时悄然种下。

      而“巴哈杜兰”的起源,竟源于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
      一年前,在俄国驻格鲁吉亚公国的下诺夫哥罗德龙骑兵团,司号军士萨姆松�9�9雅科夫列维奇�9�9马金采夫,这个面容白皙、发色浅黄、眼眸略带灰色、身材中等的年轻人,如同人间蒸发一般,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,还带走了团里象征荣誉的银质军号。

      骑兵团长得知此事后,暴跳如雷,也无济于事。那是在18至19世纪的俄军中,士兵逃亡现象并不罕见,逃亡率一度高达百分之八。但军号被盗,无疑是对军队尊严的严重挑衅。

      谁都没有料到,马金采夫一路辗转,最终逃到了阿塞拜疆,落入了波斯储君阿巴斯亲王手中。

      在阿塞拜疆的战俘营里,马金采夫度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。山谷中,沉重的镣铐束缚着他的手脚,他和其他战俘一同在艰苦的环境中开采矿石。镣铐深深嵌入他的脚踝,每一次挪动都钻心地疼,汗水与鲜血混在一起,滴落在冰冷的矿石上。

      然而,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。半年前,拉萨勒来到德黑兰后,积极推动组建西式“新军”的计划。

      阿巴斯亲王在四处寻觅合适人选时,发现了这个被囚禁的俄国逃兵。马金采夫的命运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签署了一份效忠波斯皇储的文件后,重获自由,并被授予“纳伊卜”(相当于俄军中尉)的职位,掌管一个连队。
    第(2/3)页